洪战辉:害怕鲜花挡住了视线
“荣誉,其实是对过去的总结,同时也会变成自己的一份责任,我最害怕的是鲜花挡住了前行的视线。”
洪战辉说,他只是个普通人,希望好好生活、好好学习,照顾好家人。因此,他也得去挣钱养家。现在,有的人把他想象得太神化了,对他的期望值比较高,因此无形中感到压力很大。比如说,年轻人开车是很正常的事,但他自己心里就觉得不正常。他借同学车开的时候,就要带个帽子,把帽檐拉得很低,生怕被人看到。“我必须小心谨慎,很谦卑,不敢谈自己的大的理想。”
采访中,洪战辉一再强调自己“韧性”很强,但是,笼罩在他光环下的妹妹“小不点”,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。因为怕同学议论,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,“小不点”从不让洪战辉去参加,洪战辉只得委托朋友代替参加。尽管如此,“小不点”还是很开朗,待人单纯。“这点让我很欣慰”,洪战辉说。
记者问他,是否觉得自己成功了?洪战辉表示,其实有了幸福感就算是成功,他一直觉得自己挺成功的。他喜欢把成功分解,认为走好人生的每一个台阶就是成功。因此,他每天尽量让自己学习、生活得充实、高兴。
面对荣誉带来的压力,洪战辉毫不讳言地说,他以前一直想躲。他透露,得过的大小奖杯,他很少认真看;以至于别人问他得过什么奖,他一时没法回答上来。“这都是因为害怕。演讲时,我害怕讲台前有一堆鲜花,它会挡住我的视线,使我看不清前面的路和人。”不过,他在这种压力中一天天成长了,也释然了很多。他觉得,该承担的承担了,该做的做了,现在要做的是轻装上阵,开心往前走。
文花枝:把自己当普通人
今年3月从北京回来后,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就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紧张准备当中。“这几个月的生活很平静,上网、查资料、写论文,月底马上就要论文答辩了。”电话那头,文花枝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近况。
这名“80后”女孩,乐观向上。采访中,她一直都说身边的同学、朋友对自己很好,鲜有发生被误解和中伤的难过事情。而对于那些主要来自于网络的质疑和非议,文花枝说,自从2005年“出名”以来,自己就很少上网关注有关自己的新闻。她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在网上看到的对自己事迹的报道,“写得太好了,甚至有点煽情,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。” 文花枝说,她后来慢慢地不去看有关自己的东西,看到别人在看也尽量回避。“至于那些不好的评论,更不会去看,以免影响自己的心情。”
谈起成名前后的生活,文花枝说差别不大,而且她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,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。“只是可能突然会有媒体来采访,普通人不会有这样的‘待遇’。”文花枝坦言,相比常人,一些荣誉也许会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约束。尤其是舆论的力量很强大,一旦在某些导向上有所偏颇,可能就会引发各方面关注。
文花枝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导游薪酬等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课题。她打算,毕业后先在本行业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中继续锻炼,待成长到可以驾驭更多的事情时,再寻求更远的发展。
承载“道德模范”等诸多荣誉,文花枝表示,不仅要对社会起到道德示范作用,更应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,通过更多的途径回报社会。(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)
杨怀保:应该回报社会
5月20日中午,“全国孝老爱亲模范”杨怀保从湘潭出发,来到位于长沙市中山亭附近的“孝基金”办公室,为晚上即将参与的一个公益活动做准备。
杨怀保说,孝基金今年已步入正轨,已从企业募集到一些资金,启动了关心留守老人、空巢老人的“孝友在社区”、“孝行重阳”等公益活动。回忆起孝基金从2008年筹备至今的过程,有几件事让杨怀保难忘。基金会筹备之初,就有不少人质疑:是为了出名,还是为了谋利?募集到的资金如何利用?上门募集资金也有被当场拒绝的时候。“但我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,”杨怀保说,大家总有一天会明白的。
“2008年头7个月,基本上就是在瞎折腾,有两次还差点上当受骗了。”杨怀保说,有一次某公司想利用他,充当他的“经纪人”,要他收取活动出席费从而从中分成,被他断然拒绝。“就在前段时间,在跟朋友介绍的一个企业家谈孝基金的事情时,那个企业家直接问我:‘你那个道德模范是花多少钱买来的?’”把杨怀保弄得哭笑不得。
“因为我一直没把自己当名人看,所以在遭遇不理解,甚至是欺骗的时候,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心理落差感。”为了做孝基金,杨怀保在本科毕业时就婉拒了一家企业年薪20万元的邀请。目前,他正在湘潭大学攻读研究生,除了打理孝基金,还在长沙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和一家青少年培训机构打两份工。“因为弟弟还在读高中,全家每个月的所有开销大概要5000元。”
对于“名人”这一称呼,杨怀保说他心态很平和。“以前的追求很简单,就是把家人照顾好,走上社会后好好工作。”杨怀保说,“但在获得‘全国道德模范’这一崇高荣誉时,与其他德高望重数十年如一日、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模范们相比,我觉得很心虚。这个荣誉让我认识到这一辈子应该回报社会。”。
专家感言
编后絮语
方向新(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所所长):
社会对洪战辉,文花枝这类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应给予正确关注。英雄模范也是正常社会人,是社会一份子,人们应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工作,善意地关心生活方面的问题,或者是关注其成长经历作为自己的借鉴。
张怀承(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教授):
社会公众对名人不能要求太高,他们并非全才,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得比普通人好。名人也要保持清醒头脑。
谢燕(湖南省武警总队医院心理咨询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):
民众在评判名人的同时,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保持客观,是否在无意中对名人造成了伤害。
孙振华
名人也是社会普通一份子,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一样要恋爱结婚生儿育女,一样要挣钱养家糊口过日子。因此,我们不应将他们神化,而应多一份宽厚,少一份挑剔。
一个成熟、健康的社会环境,一个现代、文明的公民社会,理性和宽容是必不可少的。
对待名人,还要防止走入另一个极端——过于迁就,过分倾斜。一旦成“名”,五色花环炫目缤纷,众多社会资源扑面而来。也许,这于无意之中已人为地在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墙。
当然,置身于聚光灯下,名人更容易受到社会关注。因之,名人当以一颗平常心来接受荣誉的鲜花与掌声。